“钱慌”是优秀汽车业的冲锋号 劣质汽车业的墓志铭
最近,中国出现了一个频率非常高的词:钱慌。6月下旬,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大幅上升,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走高甚至达到非常恐怖的水平,一度让中国金融界感受到准金融危机的火药味道。在货币市场资金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原来满怀慈善的央行却没有丝毫出手相救的迹象。此种被称为“钱慌”的现象,已经昭示出到整个中国经济的未来改革方向与路径,从本质上说,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所谓的“钱荒”问题,但是之所以出现“钱慌”,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缺乏效率所致,这种效率的缺失表现在许多的资金投入到了没有效率的非实体经济,即使投资到了实体经济,其投资回报率也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效。
任何一个实体产业都离不开银行业的支持,如果银行都不能拆借到资金的话,那必然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进一步稳定与发展。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对于银行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有人说,汽车经销商的贷款中有七成以上的资金都来自于银行。汽车消费信贷虽然一直以来的比例不高,但是最近两三年也开始回升,接近10%左右。另外,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以及汽车零配件配套企业,也都大量依托金融机构融资以支持汽车研发、生产、销售。
比如,2011年4月11日,国家开发银行曾经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奇瑞汽车,在北京签署“十二五”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这一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十二五”期间为奇瑞汽车公司提供约430亿元额度的融资支持。
再比如,作为汽车经销商的代表企业庞大集团,曾经在2011年10月被证监会核准发行不超过38亿元公司债。2012年,庞大集团确定发行22亿元公司债,其中20.27亿元就用于银行贷款。
目前因为所谓的“钱荒”问题引发的“钱慌”,将让汽车产业面临着一次真正的考验。有些汽车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受到的钱慌的影响将不容小视。
但是,这次有点可控式的“金融危机”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说明中国经济到底缺多次钱的问题,而是暴露出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
因此,中国政府高层“制造”这次钱慌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各个金融机构明白未来资金的流向与结构,需要与实体经济的效益提高挂起钩来。
同样,汽车产业也需要这样的转变提升。
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产能过剩。但是产能过剩问题喊了很多年,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仅没有解决,反而愈发严重。谁是制造产能过剩的根源?无疑,许多不顾及资金使用效益的金融机构的介入在这件事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管是政府的要求,还是企业的自我冲动,有许多的汽车产业的扩张并不符合市场原则,但是,如果没有资金的大力支持,又怎么能够会有产能过剩问题的真正产生呢?
国际权威机构毕马威曾经发布过一个《2012年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闲置产能已经高达600万辆,这相当于两倍德国汽车市场的规模。而预计到2016年,中国汽车产业闲置产能还将上升至900万辆。
另外一家公司贝恩咨询同样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境内的汽车工厂到2015年的年产能可能达到4000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称,中国2012年的汽车销售规模在1900万辆左右,而据国际机构披露的中国实际上牌数则只有1300多万辆。按照每年增长10%的增长速度,2015年中国的实际上牌数最多也就是在2000多万辆。
如果这个数据是可信的,那么贝恩咨询公司预计的4000万辆的产能就很可怕,可怕的地方就是在于其大大超出了实际的销售容量。
按照这样的一个产能扩张的情况,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中国汽车产业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将不是单纯的外延式的增长,而是一种迫近爆破的炸弹。
一旦产能过剩的情况严重到不能再持续下去的时候,那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灾难,失业人数将大大增加,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将下滑,汽车企业将不得不停产甚至倒闭,大量的资金、土地等资源被白白浪费。
因此,让产能过剩的泡沫尽早地破灭,才能够让未来的危险降低最低限度,也能够最终让汽车产业走上一条长远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
如何来刺破这个泡沫?让汽车企业与地方政府放弃以本地、本企业为中心的本位主义发展路线是最关键的路径。但是,对于追求地方经济增长的地方政府来说,又如何愿意放弃这种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增长助力的汽车产业的机会呢?不少地方政府考虑的不是汽车产销平衡的问题,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产业增长能否在短时期内或者说在自己的任期内带来地方经济的发展。
对于一些汽车企业而言,他们对于汽车产业与汽车市场盲目乐观,而扩张产能本身又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非汽车产业方面的益处。比如,有合资公司的一名负责人就曾经表示,现在汽车企业纷纷扩张产能,其中有不少有跑马圈地的嫌疑。
而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这些机构资金的帮助,汽车企业又如何能够实现产能的扩张呢?地方政府又如何能够拉动地方的经济增长呢?
然而,这一切又有多少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产能扩张呢?如果其中有许多产能的扩张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我们又如何能够来去消除这样的危险呢?
限制汽车产业的扩张是一种办法。但是政府政策中对于汽车产业的整车生产确实是从鼓励类部分中已经拿掉,然而汽车产业的扩张依然忘乎所以。
鼓励兼并重组也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在汽车市场仍然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汽车企业经营形势并没有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又有多少汽车企业愿意被重组呢?
但是,今天的“钱慌”则是能够真正刺破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一招妙棋。
首先,限制或者让金融机构意识到,投资必须要计算成本,投资必须要有效益。因此,金融机构的资金将不会再投入到那些缺乏市场基础的过剩产能扩张上。新的汽车产能过剩将因为缺乏金融机构的积极助力,而被迫停止。
其次,对于那些现有的汽车过剩的产能,由于银行也将从紧从严限制进一步的资金投放,这些过剩的产能将不得不面临断炊的窘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剩的产能将不得不退出这个市场,或者自己进行兼并重组,以在更大更优秀的汽车企业集团内盘活资产。
说到底,“钱慌”带给金融行业的是一道紧箍咒,是一次真正的实弹演习。这次演习让所有的金融机构必须仔细面对每一笔投资。金融机构的从紧政策带来的“钱慌”问题,必然引发汽车产业的投资格局,同时带来整个产业的兼并重组。
可以说,钱慌带来的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资金投向的重新布局,也将带来汽车产业投资方向的改变,并真正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来促进兼并重组的快速推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的“钱慌”对于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是一次利好。或者说,这次“钱慌”是优秀汽车企业的冲锋号,是劣质汽车企业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