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质量结果能否不被“污染”?
借为用户之名充自己腰包的做法,比车内甲醛超标带来的危害更加一等。标榜“公正公平公开”的评比结果,能否不被“污染”?
“十一”长假节前的一日,笔者从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中得知,某豪华车品牌由于车内甲醛严重超标,引发全国数位车主集中投诉。但由于国家强制检测标准存在空白,该品牌钻了政策法规的空子,因此造成车主维权难。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及听众的强烈关注。不少听众感慨:没有权威的车内空气质量评定结果,应如何选车、买车?而长假期间,《青年时报》的一篇报道叫人看到希望。报道称,城市消费维权联席会正在委托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进行一项涉及35个品牌、52种车型的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预计将于本月中旬发布评价报告,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购车参考。
对于不知该如何看待和选择新车的消费者来说,城市消费维权联席会的这一举动无疑可称作是“雪中送炭”。这样的排名如果真正能够公正、公平、公开,那么必然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好处。但,笔者最担心的,恰恰是这“公正公平公开”6个字。根据《青年时报》的报道,此次参与检测的新车都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均为发票日期在2个月以内的新购置车辆;测试方法是按照今年3月1日国家公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涉及到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HJ/T400-2007)来测量。看起来,实验过程是非常公平公正,实验方法也是按照标准来的,但这其中可以隐藏猫腻的地方其实很多。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你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质疑不无道理,但笔者的担心也并非“空穴来风”。作为媒体从业者,笔者深知目前各种各样有关汽车性能评比活动的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利益”二字。无论是汽车安全排名,还是各种汽车满意度排名,抑或是车内空气质量评比。按厂家出资高低竞价排名、与广告费挂钩等“内幕”比比皆是,这种借为用户之名充自己腰包的做法,比车内甲醛超标带来的危害更加一等。笔者当然不希望即将出炉的这份室内空气评比报告包含“水分”,当然希望城市消费维权联席会的此次行动是真真正正地在为普通消费者办实事,希望这份汽车产品室内有害气体测试评比,没有被利益所污染。
回过头来看最初的那则报道,笔者不禁深思:天天打着“以消费者为中心”旗号的车企,能否真正发自内心地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所幸的是,已有国内车企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比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提案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强制性标准。笔者认为,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未来出台强制性标准已是大势所趋。在目前强制性标准实施的政策空窗期,诸位车企能否提前行动,按照已有的推荐性国标积极改进?真正用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