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广普及氙气灯 路漫漫原因何在
目前,在欧洲汽车市场,氙气灯的占有率为60%以上,而且需求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氙气灯已成为整车市场的标准配置。尽管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氙气灯的主要产地,但是绝大部分仍仅满足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汽车市场出现低迷现象,对我国汽车类产品的出口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很多仅供出口的汽车配件产品开始尝试在国内销售,其中就包括氙气灯。然而,近年来国内氙气灯市场容量尽管有所扩大,但普及率仍不足6%。
■ 尚未掌握核心技术
有关专家介绍,氙气灯的核心技术几乎完全被欧美汽车照明企业掌握,而中国企业普遍入行较晚,即使进入也多以引进欧美企业的成熟技术为主。尽管国外企业源于成本的需要一直在倡导本土化的生产,但是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他们手中。据悉,国际知名的氙气灯制造商海拉车灯公司,可以使氙气灯每一个反射点都按照理想中的光型度身定做,几千个甚至几万个经过电脑计算得出的反射点构成前照灯的自由面反射镜,将氙气灯射出的光线最大限度地反射到指定的照明区域,大大提高照明效率。同时,不会对行人以及司机产生刺眼的感觉。这样的技术,国内企业目前还不掌握。
阻碍国内氙气灯普及,除了市场认可度不够外,技术壁垒可以说是一大原因。据专家介绍,整车企业选择一家氙气灯配套商,将会有一系列的严格流程,因为此类产品的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与技术认证,才会形成供给关系,并会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国内氙气灯企业进入这一行业普遍较晚,想要在稳定的供货关系中打开突破口,非常困难。据悉,全球电光源三大巨头之一的飞利浦公司,占有氙气灯全球整车配套的70%市场份额。想要打破这种垄断,还需从多方面加以努力。
近年来,自主品牌氙气灯逐渐在市场上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如金华达、雪莱特、海迪、嘉斯蒙、佛山照明、海宁泰昌、华日照明、黑霸、辉普等,但研发实力、技术条件等硬件依然限制着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极少有企业进入汽车前装市场,诸多自主品牌氙气灯产品仍在汽车后市场打拼,很难在前装市场与国外品牌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 假冒品充斥市场
有关人士介绍,氙气灯的亮度是卤素灯的3倍,却只有卤素灯1/2的能量消耗。不仅如此,它还具备近7倍于卤素灯的使用寿命,其光色也最接近于自然光。这些因素造成生产氙气灯的成本较高,售价相对昂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飞利浦成功开发出第一款HID氙气灯,直到1992年才第一次在汽车上使用。2001年,我国汽车市场上首次出现氙气灯,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相对于欧美地区成熟的市场,国内氙气灯无论从消费者认知还是企业的技术层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汽车后市场,氙气灯曾一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氙气灯行业缺乏有效管理,越来越多的厂家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一时间,市场上的产品鱼龙混杂,发生了一些假冒氙气灯炫目导致车祸的事故。一些地市还因此颁布了严禁汽车改装氙气灯的法令。武汉市交管局曾经规定,凡夜间使用氙气灯将视为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罚款50元,扣1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副所长王玮楠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现在国内氙气灯产品良莠不齐,所以造成了很多因氙气灯太炫目而发生的车辆事故。假如氙气灯是品质优良的产品,不仅不会存在安全隐患,还会保障行人的安全。
在记者走访北京某汽配市场时,一位女店主告诉记者,现在飞利浦、欧司朗、海拉和博世等品牌都有“贴牌货”,价格不到1000元,一些杂牌氙气灯甚至只有100多元。某知名网站做的一个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购买的氙气灯不足2000元,但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氙气灯每套价格基本都在3000~4000元。
■ 改装标准至今缺失
据了解,造成国内氙气灯市场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标准的缺失。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得知,在汽车前装市场,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在改装市场,从氙气灯进入中国市场起,就不断有人呼吁建立后装市场产品安装标准,但是至今没有相关标准出台。
一位4S店的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有些4S店和汽修厂进行氙气灯的改装,但是比较来说,4S店的改装相对规范,汽修厂则从产品到安装都没有可遵循的标准。他说,氙气灯曾引发过一些交通事故,很多是安装不规范造成的。比如,改装氙气灯时没有安装透镜,没有按国际标准要求采用大灯清洗总成技术。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严格的氙气灯改装标准,才能真正带动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