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车灯——卓越品牌卓越品质 低碳环保更节能
来自荷兰的飞利浦,从小小碳丝灯泡起步,走过120年历史。节能灯、剃须刀、形形色色的数码产品,不论市场变幻,经济兴衰,它总能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1995年,飞利浦进入湖北设厂。位于松滋的飞利浦汽车照明湖北有限公司,已是飞利浦在全球布局的核心制造基地之一。再过几个月,又一条全新的车灯生产线将落户这里。
记者近日采访了松滋飞利浦的洋掌门杨爱民(JanEysermans)。听他阐释“绿色生产观”,或许令不少迫切期待调整转型的企业有所感悟。
员工智慧是提效之本
来到办公室,杨爱民的心情格外好,因为他刚见识了一次员工才智:“过去,钼丝线轴是平放存储的,表层的线头会慢慢滑入里层的线丝中,找不出来就得剪开一截丝,既浪费材料,也影响效率。今早,工人们告诉我,将线轴竖放后,线头再逃不掉了。刚才,我们将这一创新定为生产规程。”
他说,如果全厂1200名员工,每人每天都能想2个好点子,一天就有2400个好主意,这太美妙了!
到松滋几年,杨爱民已对中国员工的智慧和能力深信不疑:“他们总能想出对高效生产很有帮助的点子!”
他说,近几年来,飞利浦已陆续将法国、巴西等地的10多条生产线转移到这里。“我们的战略是在离目标市场更近的地方生产。尽管有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但如果员工无法制造出与欧洲相同质量的产品,我们根本不会考虑转移。”
正因为这里员工的优秀表现,飞利浦欧洲管理层刚作出决定,将在离总部7000公里之遥的松滋工厂投资建设其最先进的头灯生产线。“这样,预计今年我们的出口额将达1.9亿元。”杨爱民介绍。
零缺陷为危机开方
金融危机给众多跨国企业巨大打击。松滋飞利浦也不例外。2008年,公司亏损610万元。“为尽快摆脱危机,我们曾下了一步错棋——单纯地降低成本。”当时,松滋工厂中止了部分零部件进口,开始在本地寻找替代供应商。但是由于质量不稳定,产品遭遇部分客户不满,甚至退货。于是,从2009年起,松滋飞利浦又将供应商转回欧洲,转而实施质量战略。
如果质量比别人强,就一定能扩大生产规模、寻求到更多客户。这是飞利浦的新思路。杨爱民说,看起来成本较高的质量战略扭转了被动局面,公司一步步走出危机。“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就得回炉或是丢弃。控制好质量,尽量‘零缺陷’,就是控制浪费的源头。”杨爱民说。
质量战略,让飞利浦在挑剔的客户面前坦然应对。
令人欣慰的是,3年多过去了,杨爱民又一步步将眼光投回本地供应商。“很高兴地看到,本土供应商在质量和生产能力上都有不少提高。”
额外投资与长远回报
在飞利浦车间,您会看到车间内堆放着一个个分类桶——有的盛放玻璃外壳,有的堆满金属基座。“次品总是不可避免。我们将可用的部分拆解分类,循环使用。”杨爱民介绍。
这是飞利浦汽车照明的循环链。但更凸显“绿色”的,是低碳理念牵引下的设计、技术革新。“近几年,我们生产的灯泡更轻、更小,以此节约更多的原材料。”“烧制灯泡的液化石油气改成了天然气,因此更节能。”杨爱民一一介绍。
换用天然气带来新问题:天然气烧制温度比液化石油气低。“所以又改造了烧制灯泡的机具。尽管这带来了一笔额外投资,但从长远看,这个回报是值得的。”他说。
飞利浦的绿色生产观甚至体现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们会把两条相关生产线放得更近些,让员工走动更少,更节省体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