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工人流失 无力改变现状
小张是国内某大型轮胎企业的一名员工。在这家公司工作的几年中,他最熟悉的情景之一,就是每天送走一些人,再迎来一些人。每次看到那些带着笑容进来的年轻人,小张都感觉,用不了两个月,这些人可能就会走得一个不剩。
工厂是“铁打的营盘”,而工人成了“流水的兵”。据了解,一线工人流失严重,成了国内轮胎制造企业的顽疾之一,这也对企业人力成本控制、产品质量稳定性等带来了较大弊端。
工人“进出如流水”
“只觉得公司每时每刻都在招人,可人总是不够用。”据小张介绍,他们企业每个月来4批新员工,每批30人左右,经统一培训后上岗。然而,除了个别能吃苦或者家里实在困难的,大多会很快“跑掉”。
据了解,随着大量人员流失,一些公司出台了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只要介绍工人进来,即可拿到一定的提成。轮胎企业工人的紧缺程度可见一斑。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轮胎工人流失严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轮胎工人一方面工作时间长,加班时间多;另一方面,待遇相对较低,工资大部分是加班加出来的。轮胎世界网之前的相关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
编辑从一些一线员工处了解到,工厂内的劳动相对辛苦,一些工种甚至可能给工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例如成型生产线,不少工人表示,虽然与其他岗位相比,这个岗位的工资较高,但由于一天到晚用腰力干活,差不多100%的员工患有腰椎方面的疾病,却鲜有能按照“工伤”赔偿的。
调查发现,除了体力、物质方面的不满,还有一部分工人在精神方面提出了不满,并最终选择离开。例如,有人感到工人间的劳动分配不均衡,奖惩制度不透明,还有人觉得环境氛围太枯燥等。
也有一些国内大型轮胎企业,靠待遇和福利“留人”。如玲珑轮胎的一线员工谈到,工厂的待遇和福利相对较好,节假日会发放一些福利,“家里有老人的,还会给老人也发一份。”虽然也会有人员流动,但相对那些小企业,“人员流动性不是特别大。”
产品“遭殃” 企业受“内伤”
轮胎世界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员工流失问题颇感头疼,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在“招聘”和“办理辞职”间疲于奔命。而工人不稳定带来的“伤害”,却远不只是人力部门“繁忙”那么简单。
这种伤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二是企业成本不够优化。
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性,是对企业最大的“伤害”。编辑在业内不止一次听到过如下说法:国内一些大型轮胎企业与外国同行的产品相比,在基本工艺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少外国企业在国内寻求代工就是很好的证明,其差别在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据了解,这种稳定性表现在:米其林、普利司通这些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可能常年保持同样的合格率,而国内轮胎企业,哪怕是大企业,不同批次产品的合格率会时高时低。
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工艺的稳定性、原料质量的稳定性等。然而,编辑注意到,虽经多年发展,国内轮胎企业的机械化程度相对欧美同行业来说并不高,很多关键工序都需人为控制。这样,员工技能的熟练程度、经验的丰富程度,甚至某天心情的好坏,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从这点来看,经常性地更换工人,“遭殃”的就是产品。
个别产品的好坏看似无关痛痒,但真正累积起来,却可以形成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口碑。这种伤害是致命的。
其次是人力成本的上升。以上面所述小张所在公司为例,每个月新招员工120人左右,姑且按照每人1000元培训费用计算,那么该公司每个月用于新员工的培训支出就是12万元。
编辑质疑这部分支出属于浪费,小张则表示,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九牛一毛。生产线不停下运转,就什么都有了。”
小张说的或许不无道理,然而,这样的成本支出项目多了,也就使企业离所谓的“优化管理”越来越远,只能“粗放”下去了。
无力改变现状 “纠结”的工人
调查中,不少工人的表现往往是:先“痛陈”工厂的各种不好,然后在谈话结尾补上一句:请你不要写我们公司的名字,不然被你写倒闭了,我们怎么办……
从这点可以看出,工人们的“纠结”源于既对工作不满,又无力改变企业现状。
据悉,工人们不满,主要来自于这个时代工人的心理需求变化。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秘书长蔡为民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工人的唯一需求就是能有一份工作,至于加班、待遇,都很少提出异议。而今,时代变了,出来工作的多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虽然大部分文化水平并不高,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但他们在思想上已经变化很大,“不能再按照老方法对待了。”
另一位网名为“小鱼儿”的业内人士也谈到了这点,并认为这是目前轮胎制造企业和工人间“最主要的矛盾”。
“小鱼儿”还表示,工人们的“纠结”,或许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解决,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虽然不满,但大部分人并无力改变现状。
有关人士认为,分析和研究新一代工人的心理需求及变化,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当务之急。
2013年3月14日
关注儿童安全座椅、保障儿童乘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