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照明市场一片萧条 美国市场却依然火爆
2012年9月20日,标致苏斯博伊斯汽车工厂的工人在法国巴黎举行示威游行。此前,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宣布将于2014年关闭该工厂,预计数千工人因此失去工作。
核心阅读
对欧洲汽车业来说,2012年是“黑暗的一年”。从法国雷诺、标致雪铁龙到意大利菲亚特、德国大众,老牌汽车生产商都出现产销大幅下滑的趋势。由于销量萎缩,德国、法国甚至出现汽车零部件供货商关门倒闭。与欧洲车市的萧条相比,中国汽车生产量保持稳步上升。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2013年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崛起的一个里程碑”。
欧洲车企受挫,中国汽车产量有望赶超
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法国新车销售量不到190万辆,比上一年减少13.9%,创1997年以来新低。同病相怜,意大利的汽车市场更为惨淡,去年汽车销售总额下降70亿欧元,销售140万辆车,与2011年同期相比,减少19.9%,仅相当于1979年的销量。根据西班牙汽车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2年西班牙的新车上牌数量约70万辆,与2011年相比下降13.4%,连续第四年低于西班牙汽车业100万辆的心理底线,创下1989年以来的新低。
这波“汽车危机”也冲击到拥有众多顶级品牌的德国。据德国汽车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德国国内汽车产量下降4%,海外出口也同样呈下降趋势。占有德国22%汽车市场份额的大众汽车公司,去年产量比2011年下降2%。
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认为,由于欧元区经济衰退期比预计时间长,欧洲汽车行业今年将经受“二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与欧洲汽车行业形成对比,“今年中国生产的汽车数量将首次超过欧洲,欧洲的产量将为1830万辆,中国将生产1960万辆。”《金融时报》报道引用的数据来自美国信息公司环球通视、落马洲汽车、普华永道以及投行瑞银与瑞信等5家预测机构的研究。报道称,2013年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崛起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凸显出欧洲汽车行业病得不轻。法国《世界报》评论说,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十分惊人”: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汽车产量不足100万辆,而欧洲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000多万辆。
购车意愿不高,产能过剩加大车企成本
造成欧洲汽车销量锐减的原因,各国有不同的答案。在法国,受欧债危机和经济低迷影响,人们的汽车消费习惯发生变化,购车态度越来越保守,有车族也越来越少开车,加之法国政府的旧车换购补贴政策于2011年3月失效后没有新的激励政策出台,致使消费者购买新车的意愿不高。也有分析指出,法国车企生产的车型趋向老化,市场竞争力在不断下降。
尽管法国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振兴汽车制造业的措施,但汽车业的就业岗位一直没有停止下滑的步伐,10年间减少了近30%。法国两大车企雷诺和标致雪铁龙设在本土的12家汽车制造厂均出现开工不足,去年第一季度工厂设备使用率不到57%,第二季度下降到50%。
关于欧洲汽车业的未来,杜登霍夫预计,欧洲本土车企的压力来自过剩的产能,这将给汽车生产商造成较高成本支出。未来3年,欧洲汽车行业的需求与供给仍无法平衡,因此今年欧洲车市的价格战在未来两年还将继续。据估算,欧洲汽车厂商应削减15%产能才能实现供需平衡。
建立全球网络,瞄准中国北美两大市场
虽然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车市目前很低迷,但德国大众、奔驰、宝马等车企的处境要远好于南欧国家的汽车生产商。瞄准中国、美国这两个最大的汽车市场以及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快速增长的车市,并扩充品牌下的汽车型号,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这是德国汽车厂商避免陷入困境的主要诀窍。目前,德国汽车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达到20%。尤其是去年前10个月,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2%。
德国汽车行业协会主席马蒂亚斯·维斯曼认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财富水平在提高,汽车正在成为全民交通工具,这促进了全球车市的增长。据德国汽车行业协会估计,2013年全球汽车销售将首次超过7000万辆,主要推动力来自中国和美国两大市场。同时,全球汽车市场重心将继续转移,中国和北美车市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而德国市场的重要性在下降。
作为意大利最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汽车制造集团,菲亚特集团期望2013年第二季度能够出现复苏。菲亚特集团在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垄断了意大利的汽车制造业,自本世纪初,菲亚特走上全球化道路。目前其意大利本土员工人数仅占总人数30%左右,美洲的员工占到总数50%以上,全球155个生产工厂只有1/3在意大利。除合作历史较久的欧洲及南北美洲市场之外,菲亚特在中国曾与南京合作生产过依维柯轻型车,目前与中国广州汽车公司合作生产“菲翔”新车。
机制更加灵活,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然而,就在不少国际汽车生产商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关闭在欧洲多个工厂之际,雷诺、尼桑、依维柯等公司却都宣布,将在其位于西班牙的工厂开展新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意味着超过30亿欧元的资金投入,并将创造4000多个就业岗位。西班牙车企能在寒冬中萌发“绿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汽车生产商内部机制的有效调整。
在过去几年里,西班牙汽车业劳资双方在保障工作岗位、提高工人工作时间灵活性、发展轮班制度和控制缺勤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并取得了积极成效。譬如一些西班牙车企推出了所谓“时间袋”制度。基于此,工人的工作时间更为灵活,如果工厂订单较少时,工人就可以暂时休假,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有统计显示,西班牙汽车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在过去4年中减少了4%,而同期其他欧洲国家的这一成本则增加了5%到10%不等。(记者王芳、史克栋、黄发红、丁大伟)
2013年4月21日
国内企业实现无内胎化只差一个外部环境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