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坐垫“黑心棉”对人体有危害吗?
核心提示
3月1日,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再次引起人们对车内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日前,北京市民李先生就向本报反映,他购买的米白色汽车手工编织坐垫疑是用“黑心棉”棉芯做的。3月上旬,本报记者根据上述坐垫上标称的生产地线索,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进行调查采访,发现当地多家企业使用“黑心棉”棉芯制作手工编织汽车坐垫。“黑心棉”棉芯从何而来?随后,记者又赶赴河北省保定市进行调查,发现当地一些农村有不少地下作坊,专门用废旧衣服、口罩甚至医用成人尿垫生产加工棉絮及棉纱。至此,一条“黑心棉”生产、“黑”棉纱及棉芯加工、汽车坐垫生产的产业链被曝光。
图①某品牌坐垫内的棉芯疑是“黑心棉”
图②河北保定蠡县蠡吾镇南忠卫村一毛纺厂内,黑棉絮堆积如山
图③运送黑棉絮的货车
图④晾晒黑棉絮
图⑤阳谷县某坐垫生产企业仓库里堆放的黑棉纱
图⑥工人用黑棉纱纺线
线索
汽车坐垫棉芯疑是“黑心棉”
“这种棉芯是不是用‘黑心棉’做的?对人体是否有害?”北京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在该市丰台区丰益桥西国贸汽配城一家商店,花1600元购买一款米白色的手工编织汽车坐垫,使用不久,坐垫的颜色变成了灰色,还散发出一股奇怪的味道。打开一根编织带,发现里面包裹的是一根根黑色的棉芯,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红、黄、蓝色的棉线。
近年来,手工编织汽车坐垫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追捧,几乎每家汽车装饰店都有销售。
市场上销售的汽车编织坐垫到底使用了什么棉芯?记者就此在北京市部分大型汽配城进行了调查。“卖得最好的当然是手工编织坐垫了,有亚麻的、冰丝的、‘维卡’的,便宜的600多元,贵的两千多元。”在北京市西国贸汽配城“花仙子”汽车装饰品店内,店主向前来咨询的记者介绍说。
“这款最贵的坐垫里的棉芯都是白色精棉,这一点供货商对我们有过承诺。”当记者询问编织坐垫的里层棉芯是什么颜色时,店主指着一款黑龙江哈尔滨某厂生产的彼得骑士牌编织坐垫对记者说。记者拨开其坐垫样品表面的纤维丝,里面露出的棉芯为灰黑色。“我们也被坑了。”店主称对此毫不知情。
在该汽配城“向阳盛隆”汽车坐垫专卖店,店员向记者坦言,“现在千元以下的低档编织坐垫基本上都是用‘黑心棉’做的,这种东西用的时间长了对人体有害”。
经过几天的走访,记者在北京市多家汽车装饰品店发现不少手工编织汽车坐垫使用了灰黑色的棉芯。
调查
山东聊城阳谷——“不用黑棉纱的企业几乎没有”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在售的很多手工编织汽车坐垫的生产地是山东省阳谷县。据了解,2010年11月,阳谷县汽车坐垫行业协会正式成立,目前该县拥有汽车坐垫加工企业100多家,汽车坐垫年生产能力达500多万套(件),占全国汽车坐垫市场1/3的份额。
手工编织汽车坐垫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近日,记者就此专程赶往阳谷县,以进货商的名义进行暗访。
阳谷县外环路两旁,矗立着多家汽车坐垫厂家的招商广告。按照其中一个广告牌上标示的电话号码,记者拨通了“千雅坐垫”负责人付女士的电话。
记者随后来到“千雅坐垫”厂,据付女士介绍,该厂生产的汽车坐垫都是纯手工编织的,面料是维卡、冰丝,“那里面的填充物是什么?”记者问。“是黑棉纱。”付女士回答。
在她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千雅坐垫”的生产车间。车间内,放着一台合股机,十几台纺绳机。付女士介绍,几十个黑线轴输出的黑线,通过合股机织成棉芯,再通过纺绳机,将黑棉芯包裹在纤维丝内,就纺成了编织坐垫用的纤维绳。
“这用的是不是‘黑心棉’?这样做的汽车坐垫对人体有害吗?”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付女士没有直接回答。而对于产品是否能通过有关部门的卫生指标检验问题,付女士表示,“白色的棉纱不好说,但黑棉纱肯定不行”。
之后,记者又来到阳谷县阳光汽车饰品有限公司。在观看完整个生产流程后,记者看到其使用的棉芯均为黑色。记者询问老板俞先生是否有纯棉纱做的棉芯,他表示:“纯棉纱成本多高啊,在我们这没有一家用的。”“目前阳谷县不用黑棉纱制棉芯的坐垫生产企业几乎没有,如果用白色的纯棉纱制棉芯,每套至少要增加30%的成本。估计用纯棉纱制棉芯的坐垫厂家,全国也没有几家。”阳谷欧顺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经理王先生对记者说。
图⑦河北保定博野县白塔村一“开花”厂内,左边堆着浅色旧衣服,右边堆着深色旧衣服
生产车间标着“卖黑心棉”电话
在阳谷县冰博士牌汽车坐垫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几十台纺绳机正在运转。而纺绳机的下面,不仅放着一团团黑棉纱,还有一种PVC塑料被掺入纤维丝中做填充物。记者注意到墙上赫然写着“卖黑心棉”字样,后面还写着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卖黑心棉’是什么意思?”记者询问该厂的工人。“没什么,不知道是谁胡乱写的。你们是干什么的?”记者的提问引起了工人的警觉。
离开该厂家后,记者拨打了“卖黑心棉”电话,对方自称是废品收购站,记者追问有没有“黑心棉”卖,对方表示,“已经卖完了,现在没货。”
记者在阳谷县先后走访了13家大大小小的汽车坐垫生产企业的车间,发现有11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选用的是黑棉纱做的棉芯。而据知情者透露,虽然有些厂家生产的编织汽车坐垫的填充物为白色棉芯,但生产白棉纱的原料与生产黑棉纱的原料相仿,都是用废旧衣服、制造服装下脚料制成。
阳谷张平汽车饰品有限公司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汽车坐垫生产企业,该公司销售总监商先生告诉记者,该厂坐垫用的是纯白棉纱,不会掉色,“黑棉纱肯定有毒,我到那种棉纱厂去过,跟煤场一样脏,里面的工人都戴着防毒面具,看不清人”。
填充坐垫用的棉纱产自何方?用什么原料制成?多个企业主在与记者沟通过程中提到了两个地名,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博野县。于是,这两个地方成了记者赶赴的下一个目的地。
追踪
河北保定蠡县、博野县—— 一个村有20多家做“旧料”的厂
在蠡县政府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上面介绍该县的纺织业是“河北十大特色产业之首”,全县常年从业人员7.2万人。记者通过网络找到了该县十几家生产棉纱的企业的地址。
3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该县蠡吾镇北陈村的永顺毛纺厂。记者以汽车坐垫生产厂家的名义入了厂房,看到里面到处都是厚厚的灰尘,地上还散落着一层黑色的棉絮,厂房一侧摆着一排排白色的线轴。“这就是生产汽车坐垫用到的白棉纱。这种料是‘大白’,高档货,怎么洗都不掉色,‘二白’次一些,一段时间后白色就会变灰色,‘三白’和‘四白’我也卖。”厂长老刘说。
“白色或浅色的旧衣服做成大白或二白,深色或黑色的旧衣服做出的就是三白和四白。生产汽车坐垫一般是用三白或四白,价格差不多,都是3000多元一吨。”老刘解释说。记者注意到,四种棉纱都掺杂着红、黄、蓝、绿等杂色的棉纱,用手很轻易地就能扯断。老刘告诉记者,该厂生产的棉纱主要用于制作汽车坐垫和拖把,目前每天生产6吨左右,山东阳谷是主要发货地之一。
老刘还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纺纱厂在蠡县至少有上百家,其中在蠡县蠡吾镇南忠卫村,就有好几十家。
在赶往南忠卫村的路上,记者偶遇一辆拉着黑色棉絮的货车。记者尾随这辆货车到了一家纺纱厂门前。
“我们想买棉絮做棉线,你们是哪里的?”记者以采购商的名义上前跟车主搭讪。“我是博野白塔的,我们村有20多家做‘旧料’的厂子。”“旧料是什么?”记者追问,“就是用旧衣服‘开花’(记者注:将旧衣服打碎)制成的棉絮,附近方圆几十里,很多都是干这行的,你要什么颜色的‘旧料’都有。”司机热情地帮记者联系了白塔村几家生产“旧料”的厂家。随后,记者赶往博野县白塔村。
“管它有没有害,把钱挣了就行”
汽车开进白塔村,记者被眼前的一幕幕景象惊呆了:一个个农家院院内堆满了废旧衣服、袜子、口罩、纱布、内衣内裤甚至医用成人尿垫,摞起来足有三四米高。四处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粉碎衣服扬起的灰尘,让人不由自主地捂起嘴来。
记者粗算了一下,村里至少有十五六家这样的“开花”厂。一家“开花”厂的老板那女士告诉记者,每吨旧衣服成本1000元左右。可以“开”出70%的棉纱。“我们得根据客户需要原料的颜色挑出不同颜色的衣服,‘大白’的白颜色衣服最难弄,我们甚至都得把白颜色衣服上的标签剪下来。”她说。
记者走入“开花”车间,两名戴着防毒面具的工人正将堆在地上的废旧衣物扔进机器里,一股股灰尘和刺鼻气味立即迸发出来。记者掉头跑出车间,问道:“你这些旧衣服不消毒吗?”那女士回答:“这个消啥毒,谁也不会给旧衣服消毒。”据其介绍,该厂一天能生产4.5吨棉絮,供不应求。
据那女士介绍,白塔村只生产棉絮,并不纺纱,而邻村淮南村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厂,既能生产棉絮,也能生产棉纱。
在博野县淮南村一家颇具规模的棉纱厂,老板老秦听说记者是从山东阳谷前来考察黑棉纱的,非常热情。“除了山东阳谷,还有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南阳、江苏南通等地的汽车坐垫厂,都用咱们村的纱,可以说,咱们村的棉纱走遍全国。”老秦介绍说。
记者走进其棉纱厂的生产车间,里面烟雾弥漫,气味刺鼻,几名工人正戴着防毒面具在生产。“不带口罩进不去啊,一个月3000多元工资呢,给少了没人干啊。”老秦笑着说。“黑棉纱究竟有没有危害?”从车间出来后,记者问老秦。“管它有没有害,你把钱挣了就行了。白棉纱和黑棉纱都是一样的旧料,就是颜色不一样。”老秦不以为然地说。
在淮南村另一家棉纱厂,记者看到一辆挂有“鲁P”牌照的大货车正在装棉纱。“准备往山东阳谷发货,都是老客户了,隔两三天就来拉一次。”老板赵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客户是阳谷县的棉纱经销商,从他这里进货后再卖给当地的汽车坐垫生产厂家。
后记
国家强制性标准 《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及相关配套规定严禁使用废旧服装及废旧纤维制品、纤维性工业下脚料、医用纤维性废弃物等作为纺织品原料。使用上述禁用原料加工成的絮用纤维制品俗称“黑心棉”。生产一套编织汽车坐垫大概需要7.5公斤棉芯,如果使用的原料是“黑心棉”,其在车内密闭空间中散发出的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不言而喻。希望各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维护广大汽车消费者的安全权。本报对此将继续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