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能集团为新一轮的跨越发展蓄势
和成千上万个浙商一样,张天任用他敏锐的商业嗅觉、聪慧的经营头脑、坚韧不拔的浙商创业精神,把握时代的每一个鼓点,希望在这个伟大时代的每一次转型中获得更大的转机。他驾驶着“天能电池”的航船搏风击浪,催动着“天能电池”的脚步跨越前行,用20多年时间,演绎了一部天能版本的商业传奇,并以“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的形象跻身于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的引航者和万众瞩目的行业翘楚。而张天任本人,也从昔日“洗脚上田”的挑水工,几经奋斗终成资产过亿的成功企业家, 20多年的创业经历,张天任书写了一部奋斗传奇。
张天任的奋斗经历可以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来写照。
1988年,他凭着借来的5000元钱,接手了一家名叫煤山第一蓄电池厂的村办小厂。这家村办小厂当时只有数十名工人,年产值不到8万元,负债却达6万多元。这一年,张天任年仅26岁,当时的他没有想到正是从这家负债累累的小小的蓄电池厂起步,竟成就了他一生辉煌的事业。
张天任接手了蓄电池厂后,情况要比想象中的糟,厂里千疮百孔,条件非常艰苦,几间简陋的旧厂房,一些原始的生产工具,工资也是少得可怜。张天任和普通员工没有两样,切片、涂片、分片,跑市场、拉订单,装货、卸货,什么活都做,事事身先士卒。工作上并肩战斗,凝为一体;生活上亲密无间,宛如一家,这就是“天能”早期创业时的真实画面。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张天任团结员工共同奋斗,带领并激励大家奋勇前行,艰苦跋涉,把挡在发展路上的所有困难踩在了脚下,一步步走向辉煌,走向卓越。
因为产品质量好,订单纷纷而至。张天任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将他的蓄电池厂经营得红红火火。
但熟谙市场的张天任比谁都清楚,市场的竞争,终将要看科技创新的水平高低。不创新,企业就会陷入困境,免不了倒闭的命运。于是,张天任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棋——科技创新。“创新产品,以新制胜。惟有新,才能在市场上‘稀’,独领风骚”,张天任信心满满。
1998年,“天能”不惜重金引进上海复旦大学专家,合力投入电动自行车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研制和开发,并在当年就研制成功,经过努力,天能集团迅速和全国各大知名电动车厂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起立足华东、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
公司的主营业务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产销量自2003年以来连续多年翻番,张天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用创新引领财富,刷新了中国动力电池发展史上崭新的纪录。
张天任深知,创新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充实、超越自我,才能提升实力,为奔跑注入持续不息的能量,才能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
咬定创新放松。站在新的发展平台和产业制高点上,张天任登高远望,带领天能人在绿色能源的广袤原野里纵横捭阖,接连打出了一套又一套漂亮的“科技创新组合拳”,在“天能”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的进程中平添了一抹又一抹亮色。
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使“天能”始终保持了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型的转变。对科技的重视和高投入,使“天能”一步步迈向腾飞——1988年,“天能”全年销售总值仅为20万元,在长兴众多蓄电池企业中毫不显眼,而现在,“天能”年销售收入已成功突破百亿,产销量连续10多年稳居国内同行业首位,短短20多年,产销量翻了5000倍。
2007年“天能”上市了!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上市,是一家公司走向壮大的关键一步。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在众多知名企业尚在忐忑中等待、观望的时候,一家内地民营企业能够率先在境外上市,显然需要企业家拥有超常的胆识和经营智慧。
发展循环经济,进军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2010年,天能汽车电池与奇瑞、上汽等40多家大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成为上海世博会服务车辆首选供应电池。科技创新在不停地释放着生产力,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问世,犹如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交响在新兴产业科技前沿。“天能”先后开发生产了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备用电源、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新材料等六大系列上千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自主研发的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拥有提高充电接受能力等多项国家专利,多项技术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电池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检验鉴定,在行业内率先拿到了市场准入的金钥匙;同时,电动汽车用(EV)高性能动力型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被列为2010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如今,放眼“天能”,到处是跃马扬鞭的态势、加快发展的呐喊声浪,为新一轮的跨越发展蓄足了势
2013年8月7日
俄罗斯 轮胎业的“世外桃源” 轮胎巨头争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