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轮:智能参数化设计 引领轮胎质量保障平台
国内轮胎产品与国外一线品牌相比,在材料和成本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终端市场价格却能相差至少100美金?“最核心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均一性。”赛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轮)副总经理朱小兵日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同时轮胎属于安全产品,按规定出了问题是必须要召回的,对质量的要求就更高了。
因此赛轮信息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保障产品质量的均一性。朱小兵告诉记者,影响质量均一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工艺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变形、原材料的质量波动以及制造水平等等,受到综合性因素影响。“而信息化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国内轮胎行业来讲,是一次质的突破。”
朱小兵介绍,赛轮信息化的建设,覆盖了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业务处理环节的全过程,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平台,确保了生产线上的轮胎质量的均一性。
质量保障平台
质量的保障,一定需要很多信息系统在方方面面有效控制和管理,而统一编码,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钢铁行业有钢铁行业的编码体系,烟草行业也有自己的编码体系,但是在轮胎行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编码体系。”为了实现统一性、唯一性、规范化的管理,赛轮建立了自己的编码体系。
轮胎产品的质量,70%是由第一道工序决定的,生产过程控制尤为重要,尤其是对第一道工序的控制。因此,在统一编码的基础之上,赛轮通过ERP和MES的集成一体化,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车间管理、单元过程控制等有效地连接起来,使经营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提供的准确信息;同时,每一台设备也能及时得到企业管理、生产过程的指令来调整工作状态。
通过设备监控系统实现了可视化生产,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实时集中监控状态下。通过车间生产层面的数字信息化连接,结合设备智能控制及故障诊断,使生产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信息系统的集成,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刚性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障平台,确保了生产线上的轮胎质量不随工人技术水平的波动而波动。
集中统一的工艺管理,实现了对作业人员操作规范性的管理,保证作业人员准确无误地执行工艺和操作设备,从而确保轮胎产品的均一性,解决了轮胎生产企业长期面临的人员技能和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设备和人身事故频发的难题。
从设备管理的角度,“对设备控制到位,可以使坏人干好事;控制不到位,好人干坏事。”这是在赛轮广为流传的一句经验之谈。朱小兵说,通过设备运行监控系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如果超出设置标准,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超出一定数值,如果不加纠正,设备会自动停机,不让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这样控制到位,管理才到位,从而生产出质量均一、符合不同质量标准的轮胎产品。”
拥有支持各种产品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测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判级,避免了人为录入信息的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提高了检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赛轮轮胎的质量是可追溯的。通过建立流程式的物料追溯,自动记录轮胎制造全过程数据,形成了轮胎全生命周期数据,使每条轮胎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化数据档案,“可以追溯到每一个批次的每一条轮胎的制造过程的所有的质量信息和生产信息。”
智能参数化设计
其实,赛轮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带着深深的信息化的烙印,公司创立的出发点就是要建设一个中国橡胶轮胎行业的信息化示范基地。赛轮公司的前身为成立于2002年11月18日的青岛赛轮子午线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有限公司,位于风景秀丽、交通便捷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内首家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2007年底成功实现股份制改制。
这个带着信息化烙印的快速成长型企业,开创性地建立了BPSO设计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设计,研制出高性能系列子午线轮胎,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子午线轮胎配方和结构设计体系。“从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的角度,我们在AOTUCAD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将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融入到设计工具当中,形成了企业自己的特色设计工具。”朱小兵告诉记者,在汽车行业,智能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国内轮胎行业,赛轮是第一家将智能参数化设计应用到轮胎设计中的企业。
智能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应用,对于缩短赛轮的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的研发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着重大意义。朱小兵以全钢子午胎轮胎为例介绍说,仅结构设计的时间就需要4~7天,但在采用CAD智能参数化设计系统后,可以直观地进行设计,研发时间缩短至2小时。
智能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成功应用,带来了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发展。目前公司具备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半钢子午线轮胎、工程子午线轮胎和翻新胎等四大类、多规格、几百个品种的轮胎制造技术,产品畅销欧、美、亚、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sailUN”牌全钢子午线轮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信息化主导制造服务
如今,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局面,轮胎行业市场形势严峻,赛轮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信息化建设能够带动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标准化,加快企业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制造服务业企业转型和变革的主导者。
在很多制造企业还在为争夺低端制造的微薄利润拼杀的时候,赛轮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利润更高、对信息化依赖性更强的现代制造服务业了。赛轮称之为“交钥匙工程”。提供技术、设备、人员、管理、运营等多方面服务,甚至包括场地。同时这种服务是可选的套餐式的。
公司全面利用自主开发的子午线轮胎技术,形成了从厂房设计、设备招标、人员培训直至产品生产的“技术交钥匙工程”。公司已先后向山东金宇等多家国内外企业成功转让实施。在“技术交钥匙工程”支持下,这些企业均在较短时间完成了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直至成品下线的全过程。同时赛轮公司长期从事“技术交钥匙工程”为合作企业提供培训机会,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生产、管理、研发等各岗位、各层次人员到赛轮参加培训。
不同的输出模式,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有差异,“比如有的是输出技术,就要有技术管理体系,需要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做支撑;如果输出管理模式,在采购、销售等环节也需要平台支撑。对于这种服务输出业务,输出的技术路线不同,对信息化的需求也会不同。”
为此,赛轮非常重视信息化对制造服务业务的支持,“赛轮ERP最终要实现生产平台的复制。由ERP中的生产计划模块,以及MES中生产进度调度与实时集中监控系统,三方结合,实现生产平台的复制及采购、物流、销售平台的共享和外延。”朱小兵告诉记者,2006年赛轮提出了赛轮模式,即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要实现生产平台的快速组织及相关产业链两端的共享与外延。如今正在建设的供应商关系管理平台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相信会为制造服务提供更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