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斗导航未来产业化进程
藏色旧棉外套,棉布鞋,温暖的笑容,孙家栋委员安静地坐在会场里。当委员们讨论得热烈场面有些“失控”时,他笑着让大家“安静”。听委员发言的过程中,他不时用点头来表示同意,也时而与邻座的郑兰荪委员说“悄悄话”。
时隔十年之后,84岁的孙家栋再次成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曾是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我确实没想到,孙老能对社会热点、科技体制问题都这么了解。他是个睿智的人。”郑兰荪评价道。
记住孙家栋,源于几年前的一个电视画面。那是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实现绕月飞行的时刻,当所有人都站起来欢呼雀跃时,有一个人背过身去,擦掉眼泪。那个人就是孙家栋。
日后报道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孙家栋连续一个多月在航天中心观察着卫星的运行轨迹,直至成功绕月飞行。那时候,他是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他也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此前,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如今,他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工程师。因而,他也成了今年科技界别的“明星委员”。
从出现在驻地的第一天开始,就有记者追着他,他总是微笑着说:“我累了,回头再说。”但对于合影的请求,他总是有求必应。
在新闻联络员的协助下,孙家栋终于答应 “讲5分钟”。
对他的采访自然离不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北斗卫星的应用,北斗的应用将是一大亮点。”打开这个话匣子,他话多起来。
“过去几十年大部分终端产品都是基于GPS开发的。但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国家信息安全角度,我们现在都应该尽量推动使用北斗的信号。”这是近两年他在公开场合说的最多的话,“在地面应用建设方面,国家还要下大力气推动。”
为了推动北斗的产业化应用,腿脚已有些不便的孙家栋去年4次去深圳出差。深圳市在北斗产业化应用方面做了一系列部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联盟”正式揭牌。
“北斗开始提供服务时,我们也公开了接口文件,国外一些大公司很快就生产出兼容北斗信号的芯片,并且以低价格出售给我们。国内企业如果不抓紧的话,那我们提供的这个产业平台,就不会带动自己的产品和企业。”他不止一次算过一笔账,假如到了2020年,北斗的产值是四五千个亿,若其中有三千个亿是买外国的零部件回来组装的,中国的附加值只有千个亿。
“咱们千万别干这个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要下决心。”孙家栋说,他现在最关心的事就是北斗的产业化应用。
此外,孙家栋还关注科技创新中的大问题。“习总书记来到科技组,说他很关注科技,今后也会一直关注,这确实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老人说,“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都需要科技创新。”
“但是”,他停了停又说:“科技创新难度确实很大,还面临一些问题。除了科研人员自身的努力,科技体制确实也需要改革。”
他很关注几天后将要讨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我想,机构改革应该将科技体制创新考虑进去。”
在科技界的小组讨论中,科技体制改革是个总被重复的话题。“大家总是提意见,说这个事情政府应该管,但政府是谁呢?”孙家栋说,比如科研经费的投放上,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等每个部门都给一点,一个项目在一个部门很难拿到所有经费。
“虽然各部门都在努力想把工作做好,但我们下面的人深深感到,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调沟通。”他说。
他脑子中还有一些更战略的思考。“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这个方向非常对,但到底是哪些领域?国家应该花大力气,组织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