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明研制的双中心极火花塞
▲张景明研制的双中心极火花塞(右)与一个平常使用的火花塞对比。
▲遇到德系车,张景明喜欢取下火花塞研究一下。
73岁的张景明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住在城里,可他非要到偏僻的乡村,独自研制火花塞。
简陋的加工作坊、不小的研究开销、妻儿的不理解,都没有让张景明退缩。现在他手握4项发明专利,“我还能继续干,希望人们都能用上我的火花塞!”
放着楼房不住
郊区租小院搞发明
张景明在济南有两个家。一个是小清河附近的楼房,水电暖齐全。另一个是他在历城区彩石镇租住的二层小楼,没有暖气,水电供应也不正常。
城里的家虽然舒服,但最近几年除了白天偶尔去一趟,张景明“一晚上也没有住过”。他几乎天天守着他的火花塞,泡在租住的小楼里。
4月22日,在彩石镇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前,记者见到了张景明。他正在帮客户加工火花塞。套壳、冷压、热压忙得不亦乐乎。
身着一件袖口已经磨得脱了线的深蓝色线衣,外面套着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马甲,稀疏的头发上夹杂着些许白发。
有些凌乱的大厅里到处都摆放着生产火花塞的材料和机器,“这是瓷芯,这是铁壳……”摆弄起心爱的火花塞,张景明一脸兴奋。
“没有暖气,冬天水都结冰了,屋子冷得像地窖。”张景明说,因为便宜,他才租了这套房子,有楼有院,可以当家也可以做厂房。天冷时,很多人都劝他搬到市区的家去住,但是他却当耳旁风。
做梦都在喊
“电极、跳火了……”
与火花塞结缘,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
张景明196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是那个年代镇上考上大学的仅有的两个人之一。毕业后的张景明在当时的济南38中教数学和物理。
上世纪60年代,张景明下放到山东化工厂汽车队。就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火花塞,从此恋上这个小零件。
张景明对电学、机械科学很感兴趣。“在汽车队打扫卫生时,看到有好多被丢掉的不能用的火花塞。”张景明说,那些火花塞看上去完好无损,好奇心使他拆开一个个废旧的火花塞探究奥秘。没想到,这一探究就是几十年。
1977年调到山东省美术馆的张景明除了替单位开车,其他时间就是研究火花塞。真正步入火花塞研究行列是在1985年,这一年,张景明申请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实用新型专利:组合式火花塞专利。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张景明又先后研制了串极高能火花塞等不同类型的火花塞,共申请了11项专利,其中有四项发明专利。
为了试验自己研制的火花塞,张景明骑着装有自制火花塞的摩托车四处试验,他为此先后买了七八辆摩托车。
为了火花塞,张景明常常废寝忘食,做梦也在喊“电极、跳火了……”以至于老伴经常抱怨他,说他“走火入魔、移情别恋”。
1997年,他从山东美术馆退休,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现在,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北京生活,多次劝他过去,但都没说动他。
花几百元
就能造出上万元设备
“这是灯泡,代替电阻用的。”在楼门的一间屋内,记者见到了一个简陋的高压跳火检测仪。张景明说,一个电阻得用10个灯泡的钱,他舍不得花钱,就想起了这个办法。
“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应该机械做的工作我都是手工来做。”张景明说,“这些仪器有些需要上万元,我这么一倒腾,只要几百元就能解决。”张景明笑着说,这些因陋就简的仪器可不是随便组装的,能够“信手拈来”主要得益于他在大学和工厂所学的电路、机械知识,熟悉机器构造。
虽然这些自制仪器显得很粗糙甚至落伍,不过张景明很有信心:“看,这台跳火演示器也是我自己组装的,比起工厂的一点也不逊色,一直在用。”
虽然材料不见得有多高档,但张景明对自己的火花塞技术从未怀疑过。“动力好、节油提速、减排环保。我的目标就是要做最好的火花塞。”张景明说,火花塞的跳火间隙越大、火球越强,发动机的功率也就越大。他研制的“高串极高能火花塞”跳火间隙最高可达4.2mm,是普通火花塞的6倍,能让油料燃烧充分,发动机明显提速。
“别看其貌不扬,但质量绝对没问题。”张景明说,很多人刚看到他的火花塞会有怀疑,试用以后很快就认可了,现在一些网友也专门找他要货。“很多都是老客户,量不大,如果近我就开车送过去。”
因为没人陪伴,一条小儿子送的狗就成了张景明这些年的伴儿。张景明说,这条叫“张乐”的大狗已经陪伴他整整十年了。每当有人问他家里有几个人住时,他都会回答两个:“一个叫张景明,另一个叫张乐。”
2014年2月11日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亮相Tokyo Auto Salon 2014 with NAP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