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企业与整车业的关系——谈如何加强两者的紧密协作
格罗特(上海)车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DaveD.Poppell和物流部经理张坚明近日接受了媒体的专访。Dave为我们介绍了格罗特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和作为家族企业独特的经营方式,张经理则针对如何加强中国市场上整车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配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并且就降低库存成本这个一直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相信Dave和张经理的见解会给诸多零配件企业带来启示。
格罗特(上海)车灯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美商独资企业,总公司成立于1901年,上海分公司成立于07年11月,目前产品除了销往国外,还在不断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拖车、卡车、客车等方面的企业。
媒体:请简单介绍一下格罗特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内客户群以及售后市场的发展战略。
Dave:很多人认为格罗特很晚才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劣势,但我们看重的是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我们很多的竞争者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公司的规模也很大,但是现在经营状况却并不是很好。格罗特一直以来的追求就是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会继续对国内售后市场和OEM的关注。在过去的100多年来,我们在北美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声誉。现在格罗特在欧洲和亚洲都有业务,我们想进一步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良好声誉。格罗特为国内日益成熟、注重产品价值的市场生产白炽灯和LED产品。
媒体:很多家族企业都要比短期导向的上市公司发展的要好,格罗特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有哪些优势?
Dave:格罗特和很多其他的公司一样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作为家族企业,我们的优势就是智慧,深度和积淀。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能更加镇定和冷静的调整我们的方向和计划来保住我们的客户。格罗特成立在1901股市崩盘时期,至今前后经历了14次经济低迷,每次我们都可以向前一两代人请教经验,最后共同做出明确的决定。
媒体:您怎样看待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者(比如商用车零配件供应商?
Dave:每个制造业公司都会觉得与本地供应商竞争很激烈。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比如低成本,廉价劳动力等。长远看来,最终能够更好的为顾客服务的公司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立足。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顾客的满意度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价格。理解并实践这一理念才能帮助格罗特在中国市场上增强竞争力。中国消费者正在日渐成熟,他们会看到维修和替换零件的成本要更多。因此他们会选择更好质量的产品,这样格罗特就在中国市场上有了施展的空间,目前我们的主要挑战就是如何发掘出这些客户
媒体:那应该如何平衡成本与质量呢?
Dave:生产中主要是靠生产线上使用的材料压低成本。所以我们要专注于改良生产过程,更好的利用材料,从而降低成本。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质量的问题。现在很多人不看重质量,他们只在意价格。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人们会意识到要为质量差的产品付出更多的代价。消费者日后会希望多花一点钱买到更持久耐用的产品,这就是我们以后发展的目标。
媒体:你是如何看待愈加动荡的商用车市场的?对于格罗特供应链管理有什么影响?
Dave:市场突如其来的变动的确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但是政府出台了鼓励措施,这对于短期内市场的稳定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最后有的企业生存下来,有的企业倒闭。现在有很多并购的案例,我们也许会看到更多商用车供应商被大公司收购以求在市场上占有更好的位置。我们也和一些供应商解除了合作关系来更好的调整公司的处境,在2010年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我们的整体战略就是价格优惠、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媒体:现在中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中,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的配合能做哪些改进?
张经理:一般来讲可以从三方面改进。
第一方面,位置的转换。需要把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由单一的买卖关系发展到把供应商看作整车厂的一个部门,一个车间。
第二方面,功能的变化。整车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经常开发研制新产品,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邀请一些主要供应商加入开发研制团队,就可以利用它们在某一行业领域内的专门优势,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这样就能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等。
第三方面,目标的变化。首先,整车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市场占有率,更好的服务广大客户。供应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控制成本,提高质量来满足客户需求。整车厂需要帮助供应商把目标转变为向最终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二,为供应商设立一个零件品牌的服务。汽车是由成千上万种零件组成的,这些零件里面很多有自己的品牌。通过整车厂和供应商的长期稳定、满意的合作,当供应商的自有品牌达到了一定的知名度时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促进和提升整车品牌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形象。
以上是整车厂可以考虑的地方。对于供应商来讲,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在日常营运过程中,零件供应商需要密切配合整车厂,满足整车厂的产品需求,必须在稳定质量,控制和降低成本方面,确保及时供货率方面能够做好工作。同时,只有在长期和整车厂配合良好的状态下,才能间接帮助整车厂提高市场占有率,服务广大客户。同时也能够让客户了解到零配件的质量,进而知道配件的品牌和形象,提升知名度。总的来讲,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双方需要不断加深配合程度,更好为消费者服务,也就是他们最终的共同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双赢的局面。
媒体: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最终达到很好的配合,是不是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阶段?
张经理:是的,在这个阶段当中,并不能只靠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双方都有这方面的考虑。如果把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比作一艘船,那客户就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在船上的所有的公司和机构都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够让这条船开的又快又好。
媒体:汽车零部件行业中,怎么做好库存的控制,降低成本?
张经理:如何控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是每个公司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合理有效的控制库存能减少仓库面积的占用和库存保管费用,进而降低产品成本;能减少公司流动资金的占用,增加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加速资金周转.每一家公司都会有库存产品,去应对客户需求。客户需求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普通需求,也就是说常规的有规律的需求。另一种是特别需求,也可以称为紧急需求。每一家公司都希望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又能够使库存降到最低,甚至是零库存。一般来讲,控制库存并降低成本可以从外部协调和内部控制这两方面进行。
外部协调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努力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率;第二,和上游企业(客户)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配合,得到尽可能多的准确且有效的信息。
内部控制方面有多种方法做好库存控制、降低成本。
第一、信息策略:坚持信息技术管理,企业通过电脑系统来控制所有产品的进出和库存状态,随时随地了解现在的库存状态,为企业相关决策人员做出判断提供依据。
第二、标准化策略:就是尽量减少因品种多变而导致多方面成本,利用模块化进行生产、搬运、存储和运输。这里所说的模块化是指一些通用件和标准零部件。
第三、延迟策略:生产延迟----从订单中寻找共同点,在同一个时间段之内,如果有来自各方的订单显示需要购买同种原材料,这样就能以量的优势取得价格上优惠。接下来在车间生产中就能集中力量生产同一种产品,也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一般公司的产品有几十种,几百种,每一种产品的转换生产对于公司来讲,都有时间上的损耗。如果能够在同一时间段之内,生产同一种产品,而不需要转换设备和人员,就大大的节约了成本,会给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利润。配送延迟----以同样的方式运用在成品发送方面,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集结并优化配送方案,尽量满装满载,也是一种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方法。
第四、VMI策略:VMI即供应商的管理库存。在某些行业里面可以尝试把部分库存转嫁给供应商,节省自己公司的库存空间。公司将供应商的产品购买之后,根据需要通知供应商何时发货,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已方场地以及用于搬运整理等方面的人力物力。
第五、联合策略:有条件的话联合行业内的其他供应商共同购买同一种产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大批量的采购可以取得价格或者时间上的优惠。现在很多供应商采用独立运作的模式,对自己的同行比较排斥。但是如果能够和同行就某些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大家在相同时间段共同去找供应商购买同类大批量的产品,就可以降低采购的成本。
另外还可以采取期限策略合同,也就是说整订零取。通过和供应商协商,给出一定时间段内总的需求量,而不是按照单月的量来计算,整订零取,需要时通知供应商一个明确的交货时间和数量,以量来取得价格上的优势。
媒体:刚才你提到信息技术管理,在这方面你觉得本土的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相比,有哪些差距?
张经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国内的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几乎没有使用到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国外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甚至包括小型企业,都已经应用比较先进的信息软件和技术。
媒体:本土企业不使用是因为引进的成本太高还是目前还没有这个意识?
张经理:第一是战略眼光的问题。国外的大部分企业现在基本上比较成熟,伴随着汽车工业的成长发展,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在市场上,国外这些成熟企业都处于保持自己品牌稳定发展期,已经脱离了创业初期从单一的保本、盈利、做大、做强模式。它们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信息技术,研发等更深层面,希望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不断推陈出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但是国内的汽车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大部分的企业只有二三十年的经验,有些十年还不到,而且国内的市场还处于整合的状态。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如何提高产销量,取得更多的盈利,争取做大做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大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系统的改善。
第二是所处的时间段不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员工福利等方面要远远高于国内。所以从长远发展考虑就需要使用一些信息化手段,自动化设备来替代部分人力劳动。在节省人员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效率,增加稳定性。我国经济仍旧处于发展中时期,各方面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一般来讲不会把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入到信息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的建立和维护中去。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上述的这种情况仍然会存在,但是会慢慢改善。至于要多少时间还取决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如果这方面速度提高的越快,那么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