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中国长远着眼 企业大力支持本土技术研发
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前50强的海拉中国区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博瀚(Joerg Buchheim)已在中国工作6年,虽然还不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但他很享受在中国工作的日子。
日前,海拉公布的2010/2011财年业绩显示,海拉全球销售额达到44亿欧元,而中国区业绩也达到了30亿元人民币。
博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接下来一两年,海拉会在中国继续寻找新的本土合作商,成立合资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希望到2014年能达到7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2017年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第一财经日报:在6年的中国工作经历中,让你觉得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博瀚:我感觉最困难的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到中国后,我发现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机会和变化的地方,做事情时需要更加的灵活,需要用更宽广和开放的思路,以及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在德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德国人做事情非常有程序,确定目标后,就会去找到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向着目标大胆进发。
日报:作为一家致力于创新的公司,海拉每年会投入多大的研发成本?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博瀚:目前,海拉每年都会将全球收入的10%投入研发工作。而且海拉在中国非常注重本土研发,我们在中国现有四个研发基地,在接下来的5年里,计划将整个研发能力提升一倍,研发人数也由目前的500多名增长一倍。
海拉的研发一直关注并紧跟大趋势,我们在汽车照明领域一直处于领先者的地位,海拉在每一代车灯方面,包括从卤素灯、氙光灯、LED灯等,都是创新者之一。照明方面我们的研发主要关注两点,安全和环保节能;在电子方面则关注能源管理和能源效率。
因为海拉目前的主要客户还是跨国公司,它们的分布是全球性的,这也要求作为零部件供应商,要能够引入本土化研发能力,与主机厂的要求相匹配。而且,海拉本身主张网络化的经营战略,欧洲本土的研发中心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化战略优势,协调各地的研发中心,共同将技术研发出来,并实现应用。
日报:最近几年,中国的综合成本一直处于上升过程,海拉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博瀚:在欧洲,我们更多关注最新的技术,而且已基本实现半自动化生产,雇用的蓝领工人相对较少,这也是中国员工人均产出相比欧洲员工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接下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和合作伙伴进行紧密合作,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尽快实现生产的半自动化。
未来我们还会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我们认为我们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中国的客户需要我们。
日报:那么,海拉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博瀚:海拉在中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而且我们的财务状况也非常好,这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财务上的有力保证。
我们未来在中国的战略还是主要寻找本土的合作伙伴,并与他们成立合作企业,而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合并和收购。我们计划在未来的8年时间里,每年向中国市场投资5亿元。
此外,我们认为中国的二手车售后市场是一个年轻的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还有很多发展机会和空间,因此,我们计划下个月将海拉的快修店引入中国市场,这一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运作得非常好,通过快修店,海拉能够直接从终端客户那里获得最新信息,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只能从主机厂或者从报告上得到这些信息。对于在中国的快速成长,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