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2年国内轮胎业的“十大新闻事件”
2012年接近尾声,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轮胎业顶住了来自国际、国内的多方压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媒体盘点了今年国内轮胎业的“十大新闻事件”,记录下产业发展的点滴历程。
事件一:美国轮胎“特保案”结束
美国已实施3年的对华轮胎“特保措施”,于今年9月26日正式终止,中国输美轿车和轻卡轮胎终于摘下戴了三年之久的“紧箍咒”,可重新以4%的正常关税进入美国。美国是中国轮胎的重要出口市场,这个消息对中国的轮胎出口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事件二:欧盟轮胎“标签法”正式实施
今年11月1日起,欧盟轮胎“标签法”正式实施。所有在欧盟销售的轿车胎、轻卡胎、卡车胎及公共汽车轮胎必须加贴标签,标识轮胎的燃油效率、滚动噪声和湿抓着力等级。未达到该法规规定的等级或未加贴标签的轮胎产品,不得在欧盟境内销售。这个规定,将对中国轮胎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影响。
事件三:轮胎原料价格大幅下跌
今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一路“跌跌不休”。其主要原因是东南亚产胶国种植面积扩大,新植橡胶树开始产胶,以及下游需求不振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产胶国一再出台措施,意欲提振胶价,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业内人士预计,明年全球天然橡胶价格或仍保持胶着状态。
事件四:中国轮胎遭新兴国家反倾销
越南、哥伦比亚、印度、阿根廷、埃及、巴西……自美国对中国轮胎实施“特保案”后,众多新兴国家也开始盯上了高速增长的中国轮胎业,一时,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事件层出不穷。这也成为国内轮胎企业开拓海外出口市场并寻求海外建厂的“催化剂”。
事件五:轮胎企业市场不好效益好
在中国轮胎市场增速严重下滑,前10个月仅增2%的背景下,骨干轮胎企业的效益增长率却达到30%多;在股市的一片哀叹声里,轮胎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也逆势飘红。据分析,轮胎企业效益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子午胎及高端轮胎市场的快速发展;二是主要原料价格的大幅下跌。
事件六:国内最大轮胎测试场启用
11月16日,位于江苏省的昆山玛吉斯轮胎测试场正式启用。该测试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轮胎测试场,总占地面积为86万平方米,由正新橡胶公司耗时三年多、投资1.5亿美元打造而成。据了解,目前,全国很多知名汽车制造企业与该测试场达成了合作协议。
事件七:轮胎首次纳入汽车召回之列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今年2月份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10月10日,该条例在国务院第219次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宣布自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条例规定:“汽车产品出厂时随车装备的轮胎存在缺陷的,由汽车产品的生产者负责召回;未随车装备的轮胎存在缺陷的,由轮胎的生产者负责召回。”这是国内轮胎首次被纳入汽车召回之列,有望改善汽车轮胎售后“三不管”的混乱局面。
[next]
事件八:“绿色轮胎”标准制定工作启动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正在制定《绿色轮胎自律标准》,并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争取在2013年底具备启动“绿色轮胎非强制性分级”的条件。该标准是为了应对欧盟轮胎“标签法”等“绿色壁垒”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从原材料、工艺技术和产品标准等方面,全面推进中国“绿色轮胎”产业化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实现“绿色轮胎”产业化。该标准的具体目标是:约50%的子午胎生产企业有能力生产“绿色轮胎”,25%企业的“绿色轮胎”产量超过普通子午胎产量。
事件九:工信部设立轮胎再利用行业“门槛”
工信部今年8月份制定了《轮胎翻新行业准入条件》和《废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目的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规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秩序,促进企业优化升级,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两个“条件”成为轮胎翻新和废旧轮胎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有利于该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事件十:本土轮胎企业启动海外布局战略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高筑,以及对低成本原料的需求,国内轮胎企业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赛轮股份、杭州中策、山东奥戈瑞等几家企业,已在东南亚等地建设轮胎厂。此外,三角轮胎等企业还将“触角”伸向俄罗斯市场。海外市场布局,标志着国内轮胎企业开始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并主动拓展新市场。
2013年8月7日
米其林推出“驾趣”手机应用程序 免费适用于所有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