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轮胎”发展政策支持 对外轮胎出口遭遇“限制门”
有关欧盟轮胎标签法案11月1日实施的消息,自今年九月底便引来众多媒体集中报道。由此引发对中国轮胎产业的担忧、前景预测等文章也随之铺天盖地而来。与此同时,近期也有媒体称“国内自主车商对轮胎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业界也被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中国轮胎未来可能不仅面临出口危机,同时也面临国内市场压力。面对如此窘境,中国轮胎业应何去何从?这成为国内轮胎厂家、业内人士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绿色轮胎”发展的政策支持
早在今年四月,国家关于“绿色轮胎”产业化的工作方案正在制定中的消息便不胫而走。据悉,该方案参考欧盟轮胎标签法和REACH法规,结合国家节能降耗要求、力求制定出一部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绿色轮胎产业化发展的轮胎法案。“绿色轮胎”法案的提出不仅对中国轮胎产业未来如何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是中国对企业发展“绿色轮胎”的政策支持。
欧盟启用强制性轮胎标签后,“绿色轮胎”的全球市场份额将增加15%。据介绍,“绿色轮胎”可减少20%~30%的滚动阻力,从而降低5%~7%的燃油消耗。业内人士表示,不管从企业未来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如何发展“绿色轮胎”,怎样有序地发展好“绿色轮胎”产业直接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命脉。
此外,面对国内车商对于提高轮胎生产平台的呼声,“绿色轮胎”的出现无疑满足了自主车商这一要求。不仅如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绿色轮胎”的发展将会给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占领国内外市场添砖加瓦。
对内轮胎企业面临自主车商“高门槛”
在刚刚结束的“2012中国绿色轮胎产业发展论坛”上,东风汽车公司底盘安全系统设计室的陈迹和奇瑞汽车公司底盘技术研究院的蔡海辉,在答记者问时分别表示,由于汽车轮胎的综合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和乘驾感受,由此国内自主车商对轮胎质量和轮胎产品安全等方面都提高了原有测试标准,同时对轮胎性能等方面加强把关,并在场呼吁轮胎企业与自主车商共同提高产品质量。
由此可见,中国轮胎企业不光在对外出口市场上面临一场“遭遇战”,在国内市场中也将经受严峻的市场考验。一头是出口市场上有“欧盟轮胎标签法”这一“拦路虎”;另一头是国内车商对汽车轮胎质量、性能等方面的“把关严”;怎样调节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产品质量,使其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成为当今轮胎企业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对外轮胎出口遭遇“限制门”
近期,对国内轮胎企业而言,一边是美“特保案”到期的利好消息,使国内轮胎企业好不容易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另一边欧盟绿色轮胎标签法案的推出又给中国轮胎厂商带来了新一轮的阻碍与考验。真可谓“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轮胎每年产量的40%左右用于出口,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金额的80%,约59亿美元。欧盟是继美国后中国轮胎企业第二大海外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的15%,约达11.5亿美元。
欧盟轮胎标签法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法规规定:在欧盟所销售轿车胎、轻卡胎和卡车胎及公共汽车轮胎必须加贴标签,标示出轮胎的燃油效率、潮湿路面抓地力和道路噪声的等级。但是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调查分析显示,截止到目前,仅载重轮胎一项,中国约30%还未达欧盟第一阶段滚动阻力最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