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塞使用禁忌与保养的详解
所属分类:
火花塞
2014-1-2 16:59:40
推荐指数:
1、忌长期不清洁积炭。火花塞在使用中,其电极及裙部绝缘体会有正常的积炭产生,如果这些积炭长期不予清洁,会越积越多,最终导致电极漏电甚至不能跳火。所以应定期清除积炭,不要等火花塞不工作时才进行清洁。
汽车火花塞在使用中的七个大忌蓝鸟排气侧火花塞不打火花的故障
2、忌长期使用。火花塞型号繁多,但都有自己的经济寿命、如果超过经济寿命后仍然使用,将不利于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发挥。有研究表明,随着火花塞使用期的延长,其中心电极端面会向圆弧形状变化,侧电极则向凹弧形状变化,这种形状将使电极间隙增大,并造成放电困难,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3、忌随意除垢。有些人在对发动机喷银粉或进行其它维护时,不注意火花塞外表的清洁,致使火花塞因外表脏污而漏电。清洁外表时,不可图方便、快捷使用砂纸、金属片等除垢,而应当把火花塞浸入汽油中,用毛刷予以清除,以确保火花塞外表陶瓷体不受损伤。
4、忌火烧。现实中,有些人常常用火烧的办法来清除火花塞电极及裙部的积炭和油污,这种看似有效的方法,其实是十分有害的。因为火烧时,温度难于控制。很容易将裙部绝缘体烧裂,造成火花塞漏电,而且火烧后产生的细小裂纹往往不易发现,给排除故障带来很大麻烦。火花塞上积炭和油污的正确处理方法一是用专用设备清洁,会有很好的效果;二是溶液清洁,将火花塞放入酒精或汽油中浸泡一定的时间,当积炭软化后再用毛刷刷净凉干。
5、忌冷热不分。火花塞除了外形不同,尺寸各异外,还分为冷型、中型、热型三种。一般高压缩比、高转速的发动机宜用冷型火花塞;而低压缩比、低转速的发动机宜用热型火花塞,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中型火花塞。此外,新发动机或大修发动机与旧发动机的火花塞选型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在发动机较新时,选用火花塞应趋向热型;使用时间校长的旧发动机因性能下降,火花塞容易产生过多的积炭和被油污损,选用火花塞应趋向中型或冷型,以提高火花塞抗油污的能力。
6、忌误诊错断。更换新的火花塞或怀疑其有故障需要检查时,应当在机车正常运行一段后,停车熄火拆下火花塞观察其电极颜色特征,可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心电极呈红褐色,旁电极及四周呈青灰色,为火花塞选型合适;二是电极间有烧蚀或烧熔现象,裙部及绝缘体呈灼白状态,说明火花塞选型过热;三是电极间及绝缘体裙部有黑色条纹,说明火花塞已经漏气。火花塞选型不当或漏气应重新选择合适的火花塞。
7、忌安装过紧。火花塞安装时一定要符合规定的扭矩。用专用工具安装时,一般不会超过,但若用力过大、过猛或用梅花扳手安装时、则常会损伤火花塞瓷芯或使螺丝滑扣,膨胀槽断裂而导致火花塞报废;但也不可安装过松,否则会造成发动机工作不正常。
2013年6月3日
全民习惯"中国式过马路" 大智行车记录仪对抗 网友戏称,传统的中国式过马路一向与红绿灯无关,一般只要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过马路。这种过马路的方式虽然快捷,但对于车主和行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隐藏的危险因素。若不多加注意,极有可能出现车祸事件,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尽管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开始严整中国式过马路,对于闯红灯的行人进行罚款教育,但是有被教育过的行人表示,还是会闯红灯。而更多的违规行人在得知要被罚款时说出的雷人语录让交警哭笑不得。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改正过来的。
“中国式”过马路
驾车驶过人行横道时,突然蹿...
查看全文>> 2013年7月30日
避免轮胎养护的误区 轮胎养护着重注意的问题 “养车先养胎”,这是众多车主都知道的道理,可在轮胎养护方面究竟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养好轮胎且保证较高的安全系数呢?“轮胎知道堂”已连续三期向消费者介绍了轮胎的知识,我们旨在从轮胎的“安装”、“使用”和日常养护等各方面尽可能详细介绍各种注意事项,希望能给消费者带来帮助,以此避免车主轮胎养护的一些误区。
在这里就主要介绍车主日常生活中应该在轮胎养护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首先,胎压要准确。轮胎的标准胎压约为2.2~2.6bar,过高的胎压易增加轮胎的磨损,还可能造成爆胎,而过低则会增加油耗和车辆...
查看全文>>
【SA07】专门为中高级轿车开发的一款运动兼舒适并存的高性能轮胎。其中,独特的花纹设计保证了轮胎舒适、抓地、节油兼具的优异性能。真正为驾驶者验证了何为陆上新定律。
...
查看全文>> 2013年6月26日
后装导航厂家需接受前装标准的洗礼 才能走得更远 近来不少汽车电子行业人士,为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一则新闻捏了一把汗;“国内导航七成不及格”的新闻持续在业界、终端车主发酵,使内行人不得不正视行业现状:200多个汽车导航品牌,质量参差不齐,导航返修率高、盗版地图多……成为导航产业发展的阻力;不少专家直指,行业乱象频生源于缺失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我们知道,一个标准的诞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参与,标准制定方、检测方和执行方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过去我们重视标准制定协会、政府法规和执行厂家双方的角力,却太少听到来自标准执行方--检测计量机构的声音;诚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