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氙气灯带来的烦恼
车灯作为汽车的眼睛,其重要程度对夜间行车安全不言而喻。然而记者日前调查发现,私自改装氙气灯的行为在市场上却屡见不鲜。更让记者震惊的是,缺乏标准约束、缺少安全保证的氙气灯在国内市场大行其道,有些产品竟然披着“国外品牌”的外衣,俨然成了汽配市场的新宠。
武汉市交管局2006年12月规定,凡夜间使用氙气灯将视为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罚款50元,扣1分。规定起于多起投诉。最近,多名司机反映,越来越多的车主为增加车灯亮度而对原厂的车灯进行改装,或更换成氙气灯。对夜晚开车的司机而言,此类灯光晃得他们眼睛发花,虽只有几秒钟,却危机四伏,成为新的交通安全隐患。而武汉市环保局相关专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认定了这一点。他们称,这是典型的光污染。据检测,氙气灯的亮度是一般卤素灯泡的3倍,且光色接近正午日光的颜色。这种刺眼的强光,容易使前方的车辆和行人产生视觉“盲区”,酿成车祸。
显然,氙气灯的改装因为其潜在性危害大已经被有关部门严令叫停。然而记者调查却发现,氙气灯改装市场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改装氙气灯真的能给车主们带来福音吗?记者展开了调查。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同样是氙气灯,市面价格却从一千多元到六七千元不等,永福路市场甚至已出现了四五百元钱的氙气灯批发产品。业内人士提醒,氙气灯产品良莠不齐,贵的不一定就好,但便宜的品质普遍都不稳定。如果氙气灯产品质量或安装上不过关,改装出来的氙气灯会出现诸多问题。
没有准生证的氙气灯改装市场,只能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记者对消费者和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赞成汽车改装氙气灯的占22.7%、反对的占57.2%、表示不了解没表态的占30.1%,显然大多数消费者对改装氙气灯持反对意见。
HID氙气灯比一般车灯(传统卤素灯)亮2~3倍,颜色和强度接近于日光,由白略微开始转蓝。氙气灯耗电量是一般车灯的一半,一般卤素灯每小时耗电量60瓦,而氙气灯平均需35瓦;寿命是一般车灯的10倍,一般在6年以上。氙气灯以其色泽更好、穿透力更强、光照更远、性能更稳定,受到全球越来越多汽车改装用户的青睐。目前在欧洲对HID氙气灯的需求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在日本,中、高档车普遍安装了 HID 氙气大灯,而在香港氙气车灯更为普及。预计未来两三年,国产车装备氙气灯的车型会大大增加,氙气车灯取代卤素灯乃大势所趋。
按理说,使用国际品牌氙气灯改装车灯应该不会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然而在一些商业网站上,记者发现,这种关于氙气灯的宣传都千篇一律附着一则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近来市面上有少数不法商贩及个人,采用劣质产品套用本公司正品产品包装,型号,编码及宣传标识方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销售!给消费者造成安全隐患,直接严重的威胁到了消费者的人生安全!严重的损害了各级经销商及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就此我公司维权中心将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取证,同时将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对相关不法商贩进行查处及追究法律责任!
博世HID事业部成立于1998年,负责管理、发展及协调博世HID照明系统在全球的所有投资生产研发和分销业务。2004年进入亚洲市场并在香港成立了亚太总部,万基国际作为博世亚太总部旗下汽车改装配件公司拥有中国大陆博世氙气灯市场开发及渠道管理权,是德国博世国际集团HID事业部在中国唯一的合法代理人。
然而,记者对永福路各大汽配市场进行暗访后却发现,在这里打着德国博世品牌销售的商家就达14家之多,没有任何一家有德国博世的授权。换言之,所有卖博世品牌的产品都是假冒的,这在永福路已是公开的秘密。
国外的一线品牌如飞利浦、欧司朗、海拉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假冒产品,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外国产品市场份额。
据透露,市场上假冒欧司朗产品的最多,其大多数是贴上不干胶标识就完事了。不法商家买来国产的产品贴上外国品牌就当作进口产品卖,要什么牌子就贴什么牌子,假冒产品满天飞。
记者调查发现,国内销售的所谓 “德国赫光”,也不过是2005年1月5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德国赫光汽车照明有限公司”,其商标“HECOH赫光”在国内尚未注册成功,其在广州的合法注册名称为“广州市越秀区赫光汽车用品商行”,其宣称的通过欧洲EMAK4认证及多项国际认证及公司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市,纯属子虚乌有。
就在记者对在国内市场方兴未艾的氙气灯产品进行调查时,竟然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让记者感到震惊:这种风靡一时的国内氙气灯竟然是“无标”产品!
记者从标准化部门了解到,车用氙气灯产品目前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更令人不解的是,甚至许多生产企业也没有相应的企业标准!
缺失,是导致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生产加工电子镇流器的门槛不高,很多小企业看到有利可图纷纷加入这一行业。
记者从目前国内较具规模的安定器生产厂家--广州展日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的氙气灯市场正处于过渡转型期,因为氙气灯在国内发展时间短速度快,行业的先天不足和畸形发展,导致相关行业标准的缺失,国家标准更是无从谈起,生产企业自己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记者逐一查询了目前国内氙气灯主要产区广州、佛山、中山等地的标准化管理登记部门,截至发稿前,没有一家氙气灯生产企业在当地主管部门进行了企业标准的登记备案。
没有标准,并不等于没有认证!这就是氙气灯行业的怪现象。记者发现,行业内有点规模的企业都有着名头不小的各类认证:ISO质量体系认证、CE认证、TUV认证,其中最具噱头的就是E/e-mark认证。连企业标准都没有的产品到底如何进行认证呢?
记者调查发现,某企业声称通过的E/e-mark认证,竟是拿到不同零部件厂家的证书加盖企业的公章就完成了要由欧盟成员国政府交通部门颁发的认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就算是有些配件生产厂家拿到类似的证书,也是通过代理机构花钱从欧盟的小技术服务机构取得的,也大多是欧洲非强制性的E标志认证,而非强制性的e标志认证。在国内,很多企业连企业标准都没有组织完善,除了宣传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实际意义。
汽车安全系统认识的误区。长期以来,大家认为只有保险带和安全气囊才属于汽车安全系统的范畴,而照明与行车安全无关。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汽车安全系统是一个整体概念,照明、制动、避震器、保险带和安全气囊等多个子系统都属于这个整体并在运行中相互配合。其中,保险带和安全气囊是在事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保护车内人员人身安全采取的被动措施。真正对行车安全能起到主动预防作用的是照明。防患于未然与被动防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目前国内的氙气灯市场正处于一个过渡期。从大乱到大治,这也是市场的法则。行业的健康发展,除了企业自律、市场的规范外,政府的引导也很重要。目前配套的法律法规也正在逐步完善,企业应该积极配合和推动。诚如这位企业负责人所言,行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过渡期!氙气灯的发展方向不在于搞改装,而必须是为汽车原厂进行配套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