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抽查铅酸蓄电池 产品质量不如人意
一次电池产品合格率为85%、铅酸蓄电池更是只有79%,国家质检总局最近接连发布的两个与电池产品相关的国家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我国电池产品的质量不如人意。
据了解,质检总局共抽查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家企业的60批次产品,包括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和锌-二氧化锰电池两个品种,涵盖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电池型号,重点对放电性能、泄漏与变形、外部短路、自由跌落等12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抽查,有26家企业的51批次产品合格,8家企业的9批次产品不合格,主要不合格项目为放电性能、不正确安装、外形尺寸、泄漏与变形。
另外,2013年第二季度,质检总局共抽查了河北、江苏、浙江、重庆等13个省、直辖市90家企业生产的90批次铅酸蓄电池(起动用、电动助力车用)产品,依据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对起动用铅酸蓄电池产品的标志、最大外形尺寸、容量等8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对电动助力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产品的标志、外形尺寸、2hr容量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发现19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从此次抽检的结果来看,一次电池质量合格率仅为85%,但是一些市场占有率高、规模较大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均为100%。一些小型企业设备简陋,缺乏技术力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经验不足,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目前,我国电池行业布局已经形成区域性特点,一次电池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四川等地。比如在此次抽检的企业中,包括福建南孚、上海白象、浙江野马、厦门三圈、中银宁波、浙江永高、常州达立、四川长虹,这几家企业的电池产量约占我国原电池总产量的80%以上。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抽检结果来看,主要的抽检产品为碱性锌锰和普通锌锰电池,其中碱性锌锰电池基本实现了无汞化的要求,其产量、质量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在发达国家无汞化已经达到80%碱性化率的今天,我国碱性锌锰电池的生产和销售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我国将成为世界碱性锌锰电池产量最大的国家。
据中国轻工业预测预警系统显示:2013年1月~4月,全国电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1.48%。其中4月份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69%,出现负增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统计还显示,自2011年11月起,我国电池行业利润景气指数一直停留在“过冷”提示区。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电池行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9%。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利润总额增长较快,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分行业看,锂离子电池制造利润同比增长较快。
“我国是一个电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电池产业强国,与我国的很多制造业一样,我国的电池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比较粗放的状态,尤其是在质量上,需要更进一步,才能与国外的品牌展开竞争。”河南科隆集团(以下简称科隆)董事长程清丰说,我国电池产业如果想要做大做强,尤其是做强,一定要抓好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更好参与全球竞争。
作为电池行业的“后来者”,科隆下属子公司河南新太行电源有限公司(国营第七五五厂)研制提供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主动力电源、辅助动力电源、应急救生电源的深海耐压锌银系列电池,其超过110千瓦时的容量更是目前国际潜水器电池之最。
尽管我国自主研制的充油银锌蓄电池经受住了最为严格的质量考验,但程清丰坦言,与新能源电池强国韩国、日本相比,我国电池的整体质量水平仍然有差距。目前韩国的三星、LG以及收购了三洋的松下,都是电池产业中的佼佼者,中国想要出现这样的龙头企业,必须在质量上更进一步。曾经的电池产业巨头比亚迪,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将更多精力投向了新能源汽车,未能带领中国电池行业质量更上一层楼。
科隆所在的河南省新市,是我国知名的电池产业生产基地,包括科隆在内的大大小小电池生产企业超过200家,这样的现状其实也是我国电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量十分庞大,但质量上仍有差距。
“通过这次抽检,协会今后也将建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机制,及时公示行业产品质量情况,对不合格产品企业进行跟踪。”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发展,应鼓励行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质量和创建品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售后服务、质量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和质量诚信管理,严格落实产品质量责任。